(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时十余年成长,我国充电桩行业迈入新机遇期。2006 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第一座汽车充电站,标志着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开端。历时十余年成长,充电桩技术已多元化发展,并且针对各应用场景加快运用。截至2023 年4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中交流充电桩116.9 万台,占比57.76%;直流充电桩85.5 万台,占比42.24%。从产业链来看,我国充电桩行业已构建上游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中游充电桩整桩、下游运营商的三环节紧紧相扣的完整产业链。而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更是促使我国充电桩行业迈入新机遇期。
新能源+新政策+新市场,三大驱动力助力行业高增。1)汽车电动化带动充电需求高增。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保有量突破1300 万,“双碳”
目标指导下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30 年或至80%。但截至2022年,我国车桩比为2.51:1,公共车桩比为7.29:1。存在公共充电桩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公共补能仍存在较大缺口。加之未来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我国充电桩市场面临繁荣的市场机遇;2)政策密集催化利好行业蓬勃发展。2020 年5 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标志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 年1 月《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更为“十四五”时期充电桩行业的发展设立了明确目标;加之地方政府充电桩建设补贴、充电运营补贴相关政策逐步出台,助力充电桩行业发展更具动力;3)充电桩业务海外业务护航未来可期。截至2022 年美国公共车桩比超过23:1,欧洲公共车桩比达15.23 :1,海外车桩建设严重不足。考虑到IEA 预期2023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同比+35%, 达1400 万辆,充电桩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充电桩有望迎来十年十倍的飞速增长。加之充电桩海外出口盈利弹性大,我国充电桩企业可以依托国内的成本优势与海外市场的高定价赚取高毛利。国内率先获得海外认证资质充电桩企业有望抢占先机,迎来充电桩出海的广阔机遇。
新技术+新业态,铸就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高压快充或成未来技术主流。据《2023 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显示,充电时长成影响用车体验的首要因素,提高充电速度迫在眉睫。鉴于高压直流快充不仅能解决车主对缩短充电时间的需求,且较大电流直流快充具有安全性较高、转化效率高等优势,或成未来趋势。目前主流车企纷纷布局高压快充车型,广汽、小鹏、北汽、东风、长安等均已推出基于800V 及以上高压平台的高端车。但 截至2023 年4 月,我国直流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85.50 万台,仅占总公共充电桩总数的42.24%,且我国已建设的充电桩以小功率慢充为主,150kW以上的公共直流桩仅占所有公共充电桩的 5%,满足大功率快充的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终端用户对快充需求的不断提升,直流充电桩替代空间广阔,公共快充直流桩数量有望进一步增长;2)“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或成新业态。“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具有削峰填谷、有效提升电网运营效率、远程调控充电桩、提高运维效率等优势,是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扩大、储能被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等背景下的新业态模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多个政策出台支持“光储充一体化”发展,并鼓励推进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有利于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预期2025 年全球充电桩市场空间可超千亿。以中国、美国、欧洲为代表,基于新能源发展情况与充电桩配套建设进程,预计2025 年中国、美国、欧洲充电桩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729.12 亿元/190.34 亿元/103.83 亿元,2022-2025 年CAGR 分别为50.95%/135.68%/34.87%,全球千亿蓝海市场可期。
投资建议:建议持续关注海外市场高需求高盈利驱动下给充电桩带来的广阔出海机遇;高压快充趋势下给核心充电桩零部件、元器件以及整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以及新业态模式积极探索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带来的机遇。具体分环节看,整装环节建议关注盛弘股份、英杰电气、绿能慧充、道通科技、炬华科技;模块环节建议关注通合科技;运营环节建议关注特锐德;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新业态模式建议关注芯能科技。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景气度下滑,充电桩利用率不及预期,充电桩市场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风险,充电桩未来市场空间的测算假设条件变化影响研究结论的风险